
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,意味著暮春時節來臨。傳說谷雨源自“倉頡造字”典故,“昔者蒼頡作書,而天雨粟”,即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,只求上天給予百姓五谷豐登,上天給人間降了一場谷子雨,先民因此稱之。
圖丨大麥 王群攝
“清明不晴,谷雨無雨?!边@是茅山人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。雖如此,但谷雨之后天氣溫和,降水天氣明顯增多,此時茅山地區大麥已經籽粒形成,小麥正在拔節,油菜終花,蠶豆、豌豆結莢……適當的降雨對農作物生長幫助很大。因此谷雨又有“雨生百谷”之說。
圖丨三星村蠶圖騰雕塑·茅山服務區 王群攝
“楊花落盡子規啼?!鼻迕鲿r節楊花飄絮,谷雨時節布谷鳥催促農事。谷雨,茅山人養蠶辛、采茶忙。
茅山地區歷來是重要的蠶桑之地。位于朱林鎮的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,距今6500—5500年,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三星村遺址出土的文物帶把徽號陶壺底部,有清晰的蠶圖案,出土的兩件石鉞的鉞飾上,刻有栩栩如生的蠶圖騰。此外,該遺址發掘出的陶紡輪、陶尊乃至婦女佩戴的骨簪上,都紋飾有類似蠶、蛾、蝴蝶的圖案。這些發現,將我國養蠶制絲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,也證實了金壇是古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。
圖丨茅山采春茶 王夢超攝
江南多產綠茶,各地開采時間或早或晚。一般可分為“明前茶”和“雨前茶”,前者采于清明前,后者采于清明至谷雨之間。茅山的“明前茶”多制“雀舌”,“雨前茶”多制“旗槍”。清順治年間乾元觀一帶所產“乾茶”和民國時期茅麓公司生產的“茅麓茶”等就頗為有名。如今的“金壇雀舌”與“茅山青鋒”皆為綠茶中的佳茗名品。
圖丨茅山刺槐花開 王群攝
谷雨,茅山漫山遍野的槐樹花開最盛。刺槐,又名洋槐,花開白色,原產北美。紫花槐原產我國,花開紫色。刺槐花可食用。宜挑選那些含苞欲放的花來采集,因花未全開放,比較嫩,且香氣沁人,生嘗脆甜。
圖丨采集的刺槐花 陳菊梅攝
茅山人多將刺槐花與雞蛋共同烹飪,如刺槐花炒雞蛋、刺槐花雞蛋餅等。制作時一般需摘去花梗和葉子,清洗后用鹽水浸泡20分鐘,沖洗干凈,控水。
此外茅山人還將采集的刺槐花焯水后晾干,與豬肉拌勻做餛飩餡、饅頭餡等。
圖丨刺槐花炒雞蛋 劉必榮攝
“暮春三月(農歷),江南草長,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?!惫扔?,在茅山讀取自然,閱盡春色。
相關茅山民俗散文欣賞